中國特斯拉全新 Model Y 3月銷量最高:銷售4.3萬輛登冠軍!
根據中國最新公布的2025年3月汽車銷售數據,特斯拉(Tesla)全新 Model Y 以43,370輛的驚人銷量,強勢登頂中國最暢銷純電動車冠軍寶座!緊追在後的是價格親民的宏光MINI EV(34,720輛),而同樣剛改款的煥新 Model 3 則以23,230輛位居第七名,顯示特斯拉在中國高端電動車市場的絕對優勢。

根據中國最新公布的2025年3月汽車銷售數據,特斯拉(Tesla)全新 Model Y 以43,370輛的驚人銷量,強勢登頂中國最暢銷純電動車冠軍寶座!緊追在後的是價格親民的宏光MINI EV(34,720輛),而同樣剛改款的煥新 Model 3 則以23,230輛位居第七名,顯示特斯拉在中國高端電動車市場的絕對優勢。
特斯拉(Tesla)的自動駕駛計程車(Robotaxi)計畫一直是全球車迷與科技迷關注的焦點,而馬斯克(Elon Musk)近期再次確認,這項革命性服務將如期在6月登場!不僅如此,公司還透露,今年內將在更多美國城市推出Robotaxi服務,並計劃在2026年開放車主將自己的車輛加入營運車隊。
最近,特斯拉(Tesla)在中國市場又有新動作!為了更符合當地的法規,並貼近中國消費者的用語習慣,特斯拉正式調整了旗下駕駛輔助系統的名稱。這項變動影響了Autopilot、增強型Autopilot,以及備受矚目的「完全自動駕駛能力」(FSD)等功能。
在中國市場販售的駕駛輔助系統名稱,這項變動涵蓋了Autopilot、增強型Autopilot (Enhanced Autopilot),以及「完全自動駕駛能力」(Full Self-Driving,FSD)。
近年來,特斯拉(Tesla)不斷透過用戶介面 UI 的設計,讓車主更清楚掌握車輛硬體或軟體功能的運作狀態。而2024年6月後,特斯拉進一步強化了隱私透明度,新增了「綠點」與「橘點」指示功能,讓車主能即時了解哪些功能正在使用車內鏡頭或麥克風。這個設計概念其實與iPhone上的隱私指示燈(小綠點、小橘點)非常相似!
特斯拉(Tesla) 近日推出了最新的 OTA 軟體更新 2025.8.7 版本,這次不僅優化能源監測精準度,還新增「電池健康測試」功能,甚至連藍牙音樂切換都變得更直覺。另外還有「能源紀錄」的顯示優化,究竟有哪些升級快點一起來看看吧!
特斯拉(Tesla)於2025年3月20日舉行了第一季全員大會,並首次以公開直播的形式向全球展示了公司的最新進展。此次會議不僅揭示了特斯拉在機器人技術、電動車生產、電池技術及AI計算機領域的重大突破,還為未來的發展方向提供了清晰的藍圖。以下將詳細解析會議中的關鍵要點及其對特斯拉未來的影響。
最近,特斯拉(Tesla)的自動駕駛技術再次成為熱門話題,而這次的焦點來自於一段名為「Can You Fool A Self-Driving Car?」的影片。這段影片由以「閃光炸彈包裹」聞名的知名 YouTuber Mark Rober 製作,內容試圖測試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系統是否會被「欺騙」。然而,這支影片引發了許多討論與質疑,特別是其中涉及到一些技術細節與測試方法上的問題。
特斯拉(Tesla)近日開始推送 OTA 最新 2025.8.3 軟體更新,其中最受讓人關注的,就是新增的電池健康度測試功能。透過這次的更新,特斯拉車主可以直接在車輛的中控螢幕上,輕鬆執行電池測試,了解電池的健康狀況和蓄電能力。
一直以來,特斯拉車主對於高壓電池的健康狀況都相當關心,不論是新車主還是老車主都一樣。許多車主會注意到,車輛顯示的續航里程(無論是以百分比還是公里/英里顯示)有時會與原廠宣稱的里程有所差異。雖然這種差異通常是因為駕駛習慣和環境條件的改變所導致,並非電池健康狀況真的出現明顯變化,但車主難免還是會想知道,電池隨著時間推移,究竟衰退了多少。
隨著馬斯克(Elon Musk)在2024年特斯拉第四季財報會議中確認,代號「紅木計畫(Project Redwood)」的下一代平價車型將於2025上半年正式投產,這款被外界稱為「Model Q」或「Model 2」的神秘車款。隨著 2025 年的腳步已過三個月,距離特斯拉揭開這款次世代平價車款的神秘面紗,相信已經進入倒數階段。
但是令人意外的是,儘管發布時間日益臨近,關於這款新車的具體細節卻仍然相當有限,市場上幾乎沒有出現任何重大的洩漏消息、早期原型車的蹤跡,或是官方的具體揭露。不過,這並未阻止廣大特斯拉 (Tesla) 的粉絲以及對手陣營對於這款新車的各種猜測與想像。
特斯拉(Tesla)在車輛製造上以其創新的「一體式鑄造」技術聞名,透過 Gigapress 超級壓鑄機,將車輛的前後車體結構整合為單一鑄件,不僅提升了安全性,更簡化了生產流程、降低了成本。然而,在全新的 Model Y 改款中,特斯拉卻決定取消前部的一體式鑄造結構,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?